C9高校培训 名企对标学习 海外商务考察

4008098866

网站首页 >> 红色培训 >> 井冈山
井冈山红色教育培训基地

发布时间:2023-12-12

井冈山红色教育培训基地

  • 培训目的/Purpose
  • 传承井冈山精神、初心不改、信仰永存、井冈山精神,用24个字概括为“坚定信念、艰苦奋斗、实事求是、敢闯新路、依靠群众、勇于胜利”。这是经过中国革命实践检验过的、符合中国实际的真理、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重要源头、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。

  • 培训课程内容/Purpose
  • 井冈山红色教育培训基地

  • 教学形式/Teaching Form
  • 课堂教学+现场教育+教学+体验教学+互动教学。

  • 教学时间/teaching time
  • 根据实际课程设置2-8天学习方案。

  • 师资力量/Teachers
  • 中央党校+各省市党校985、211及各大高校教授。

  • 课程地点/Course location
  • 井冈山开班

  • 基地简介/Base Introduction
  • 茨坪毛泽东旧居

           茨坪毛泽东旧居,坐落在茨坪中心的东山脚下,面临风姿秀丽的挹翠湖。这里原是一栋农民的住房。1927年10月27日,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来到茨坪就居住在这里。到1929年1月的一年多时间里,毛泽东每到茨坪就在这栋房子的中厅右后间居住和办公。1928年11月6日重新组织的中共井冈山前敌委员会机关也设在这里。

    1.jpg

           当时红军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,毛泽东卧室兼办公室内的陈设非常简朴,床铺、桌椅都是房东家的。一张油漆剥落的长条形木桌上,只有一盏马灯、油灯,一方砚台和毛笔。除开会、外出、打仗外,毛泽东经常在此不分昼夜地看文件、写文章、制定作战计划等。井冈山的冬天格外地寒冷,毛泽东和红军战士一样,只穿两件单衣,睡稻草铺,盖一床薄薄的线毯。有时晚上办公时两只手常常被冻得不听使唤,他只好把线毯披在身上卸寒。为了节约用油,部队曾作过规定:营以上干部晚上办公每盏灯可点三根灯芯;连队站岗每盏灯只点一根灯芯。按这个规定,毛泽东晚上办公完全可以点三根灯芯,但他坚持只点一根。就在一根灯芯的油灯下,毛泽东起草了《井冈山的斗争》这篇光辉著作和四言体的《红四军布告》等。后来部队缴获了一二盏马灯,赠送给毛泽东,可他晚上办公时从不点这盏马灯,只在晚上开会或外出时才用。现在这盏马灯陈列在卧室里,成了一件珍贵的革命文物。

    2.jpg

           1929年1月14日,毛泽东率领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。这栋房子于1929年2月被国民党反动派烧毁,1961年重新修复,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    大井毛泽东旧居

           距茨坪7公里的大井村,是当年毛泽东、朱德、陈毅、彭德怀等一代伟人和红军开展革命活动的重点地点之一。在大井毛泽东旧居屋后有两棵大树:一株红豆杉,一株柞树。当年毛泽东、朱德等经常在树下观看、指导红军操练。据当地导游介绍,1929年2月这两棵树在国民党的大火中被烧枯,到解放那年又重新吐芽,并越长越茂盛。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时,这两棵树又开花结籽了。1976年,毛泽东逝世后,这两棵树再次枯死,经当地文物部门的救治,恰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,它们竟又枯木逢春,如今已是枝繁叶茂。这两棵树因此被人们称为“感情树”、“常青树”。由于它们的“神奇”经历,来到这里的游客纷纷在树下与之合影,希望能沾点“灵气”。

    3.jpg

           毛泽东旧居坐落在大井村中央,因墙壁为白色,当地老表习惯称它为“白屋”。1929年2月,国民党反动派占领了大小五井,烧毁了大井的全部房屋。旧居仅存一堵残墙。现修复的大井毛泽东旧居中厅的丁字残墙、屋后的两株“常青树”及屋前左端“读书石”是仅存的3件原物。

    4.jpg

          1960年,人民政府按原貌修复了这幢房屋,将遗留下来的残墙镶嵌于新墙中,作为历史的见证。一间间简陋、阴暗的房间,让我们看到了当年红军生活的困苦,更看到了他们坚定信念、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。

    红军造币厂遗址

          1928年4月下旬,朱德、毛泽东两军在井冈山胜利会师,5月初正式宣布成立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(后改称红四军),部队不断壮大。而湘赣两省敌军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,也实行频繁的军事“围剿”和严密的经济封锁,根据地军民面临着严重的给养困难。1928年5月,在王佐的建议和推荐下,红军军部将军民们打土豪和战场上缴获的大量的首饰和银器具等,运用谢氏花边厂的铸造技术,请谢火龙、谢官龙等谢氏兄弟为师傅,在井冈山上的上井村,借用农民邹甲贵的民房,创办了井冈山红军造币厂。并先后在上井的牛路坑、大井的铁坑、茨坪和金狮面的红军洞等地设立了造币厂的粗坯车间和冲压车间。王佐是红军造币厂的主要负责人。

    5.jpg

    黄洋界哨口

           1928年8月3日,汀赣两省国民党军队趁我红军主力远去汀南、根据地兵力不足之际,组织了四个团分两路时攻黄洋界哨口,企图占领井冈山。红四军三十一团以不足两个连的兵力打退了敌人四次冲锋后,从茨坪军械处抬来一门刚修好的迫击炮,在只有三发炮弹,前两发又没有炸响的情况下,第三发炮弹命中敌人的山下指挥部,敌人以为我军主力归来,慌乱中连夜退逃,红军终于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,正在回井冈山途中的毛泽东闻讯,写下了《西江月井冈山》这首诗词。

    6.jpg

           解放以后,在井冈山兴建了“黄洋界保卫胜利纪念碑”和来宾休息室。纪念碑正面题字“黄洋界保卫胜利纪念碑”是朱德同志亲笔手书,毛泽东同志《西江月井冈山》诗词的手迹也镌刻在横碑的正面。 此外,黄洋界的“宝光”也是难得一遇的奇观。五大哨口现均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并对外开放。

    7.jpg

    会师广场

          会师广场位于砻市龙江河东侧。1928年5月4日,2万多人在此隆重召开军民大会,庆祝两军会师和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(后改称中国红军第四军)成立。当年,这里是一块沙洲,开会的会台是用禾桶、木头、门板搭成的,顶上覆盖晒垫。新中国成立后,原貌修复,并在会台前方矗立了一尊毛泽东、朱德握手铜像,以纪念朱毛会师和红四军的诞生。

    8.jpg

   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

           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是1958年由国家文物局倡议兴建,195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周年竣工开放的献礼工程,是我国第一个地方性革命史类博物馆,毛泽东主席审阅陈列大纲,朱德委员长题写馆标。全馆收藏文物30000余件,文献资料7000多份,图书7000多册,历史图片10000余张;珍藏党和国家领导人、著名书画家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墨宝珍迹数千幅;保存毛泽东、朱德重上井冈山等影视资料片数百件。担负弘扬井冈山精神、宣传井冈山革命斗争历史、保护管理修缮井冈山革命纪念地旧居遗址的光荣职责和神圣使命。先后接待毛泽东、朱德、邓小平、江泽民、胡锦涛、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海内外观众5000多万人次。荣获首批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、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、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(国家优质工程)、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项重大经典建设工程、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特别奖等荣誉称号。

    9.jpg

           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为副处级事业单位,下设革命历史博物馆管理办公室、旧居旧址管理办公室、井冈山会师纪念馆管理办公室、行政办公室、编研陈列室、管理培训科等六个科室,现有员工200余人,其中具有高、中级职称员工达20%以上,每年接待观众200万人次以上。

    10.jpg

    11.jpg

    井冈山烈士陵园

           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(园标由宋任穷题写),坐落在松柏叠翠的茨坪北山上,占地面积400余亩。由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堂、井冈山碑林、井冈山雕塑园、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四位一体的革命人文景观组成。

           始建于1985年,1987年9月落成,有井冈山的中山陵之称,由纪念碑、纪念堂、雕塑园、碑林四大部分组成,宋任穷题园名。纪念堂设计新颖,气势庄严,纪念意义深远,彭真题井冈山根据地革命先烈永垂不朽门额,大厅毛泽东题死难烈士万岁。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由邓小平题写,碑造型象征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,基座上镌刻着工农武装割据、荟萃井冈山、浴血罗霄等浮雕。

    12.jpg

           一九二七年的毛泽东,上井冈山走出了一条井冈山的山路,这条路后来成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道路。在毛泽东时代有这么一句话:“井冈小路通天下、毛泽东思想照全球”。这其中蕴涵的深刻含义在经历过毛泽东时代的中国人都懂,或者你到井冈山来也能明白。上不上北山是你的自由,但是要走党的路的人就一定要上北山。因为北山是每一个共产党员向党宣誓的地方。从踏进北山的台阶,就意味着你选择的是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的道路。

    13.jpg

    龙江书院

           龙江书院是由原宁冈、酃县、茶陵三县的客籍绅民捐款集资修建的,位于江西省宁冈县城龙市西北的龙江河下游 ,坐西南朝东北,砖木混合结构,穿斗式梁架,封火硬山墙,阴阳瓦屋面,由前后三进,左中右三组,以中轴线对称布局而成的一个建筑组群。通面阔38.16米,通进深53.40米,占地面积2037.7平方米。中间为门厅,大门门首悬挂“龙江书院”黑漆描金木匾,中厅“明道堂”为授课场所,后进“文星阁”可登高远眺,依次以天井相接。左右回廊与两侧厢房相通,分别设有启秀斋、珍席斋、锦心斋、报功祠、漱芳斋、梯云斋、步月斋、崇文祠。书院前用麻石条砌置泮池,辟“状元桥”拱跨其上。整个书院建筑具民族建筑风格,雕栏画栋,悬檐翘角,宇内九井十八厅,回廊曲径相通;文星阁高达三层,斗拱挑檐,恢宏壮观,阁顶藻井饰双龙戏珠浮雕,栩栩如生。

    14.jpg

          据《龙江书院尚义录》记载,建设书院时,三县客籍山民共乐输田百余亩,谷量计1000担以上。最多者一石余,少则一斗。为耕作放租方便,乐输田者主要是宁冈客籍山民,茶陵、酃县乐输山民则以乐输缘钱为主 。整座书院,分中、前、后三进,面积2000余平方米,大小合计100多间,现存42间,系砖木结构。建国后,政府多次拨款按原貌维修。

    茅坪八角楼

           八角楼位于井冈山茅坪村西北面,距茨坪36公里。井冈山斗争期间,茅坪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、政、军领导机关所在地和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斗争的指挥中心。同时,红军的后方留守处、医院、被服厂、修械所等后勤机构也设立于此。在这里召开了湘赣边界党的第一次、第二次代表大会。该地现存革命旧址20多处,八角楼毛泽东旧居便是其中重要的一次。

    15.jpg

           八角楼是茅坪村谢氏慎公祠后面的一栋土砖结构的两层楼,因为楼房里有一个八角形的天窗,所以当地群众都习惯称这栋房子为八角楼。1927年10月至1929年2月,毛泽东经常在这里居住和办公,并在这里写下了《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?》和《井冈山的斗争》两篇光辉著作,在这两篇著作中,毛泽东全面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,分析了中国革命的性质、动力和任务,提出了“工农武装割据”的思想,阐述了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五个条件,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,从而坚定了边界军民对敌斗争的必胜信心,为农村包围城市、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形成,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 现在楼内陈列着毛泽东当年用过的大砚台、竹筒铁盏青油灯等物品。同时,朱德、陈毅、谭震林等也经常在这里办公和居住。

    16.jpg

    南山火炬广场

           南山公园始建于1968年,占地15公顷,2017年在纪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90周年之际全面完成升级改造。新改建的南山公园以“红色传承”为思想主题,入口广场由象征井冈山斗争的工农兵群雕像及伟人题词组成,沿途建有以井冈山斗争时期著名的五大哨口地命名的仿竹小亭,山顶火炬广场上高耸着34米高的火炬雕塑和占地1400平方米的“弘扬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”为主题的展览馆,三大部分呈现出聚焦、精致、大气等特点,将成为传承井冈山红色基因的又一崭新课堂。

    17.jpg

           改造升级的火炬广场共竖立着90个火炬,寓意着90周年的纪念。其中主火炬高34米,寓意着毛泽东同志在34岁时带领红军上井冈山,主火炬底座高2.7米,标志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1927年创立。同时,在火炬广场下大厅布展的“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”主题展览,既突出对井冈山精神内涵的深刻诠释,又注重对现实演绎的生动展示;既有文字、图片、画作等传统表现方法,更有互联网、大数据等现代体验项目,为大家献上了一场既传统厚重又现代新颖的精神盛宴。

    五龙潭红军洞

           井冈山红军洞遗址位于水帘瀑之下不远处。金狮面的飞瀑流泉,从上长虹瀑、中水帘瀑,到这里下是彩裙瀑。据悉,1928年冬,红军将领张子清等50余名重病伤员转移到这里治疗养伤。红四军十一师师长张子清因伤口化脓步履艰难,红四军向赣南出发前夕,三十一团的同志要求抬着他随军下山,可张子清不同意,执意不肯走,只好把他和一些重伤病员安置在这山洞里继续养伤治疗。从此,后人亲切地称此洞为“红军洞”。

    18.jpg

           1929年1月,朱毛红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征战赣南,红五军和红四军三十二团坚守根据地,守山军民在黄洋界、桐木岭等五大哨与敌人抵抗。扼守桐木岭哨口的是红五军第九大队和梨坪乡赤卫队,他们粮食都拖进洞中储存。这些粮食对于守山军民坚持了三天三夜的保卫战起到重要作用。

    小井红军烈士墓

          小井红军烈士墓共安葬了130多位红军烈士。80多年前,为了心中的理想,他们舍弃了青春与生命,永远地倒在了这块红土地上。1928年底,湘赣两省敌军集中6个旅18个团,兵分五路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行了第三次“会剿”。从1929年1月26日开始,敌军集结重兵对黄洋界、八面山、桐木岭等哨口发动了猛烈的进攻。1月29日,在正面进攻不能得手的情况下,敌军用200块银圆买通当地一个游民,在其带领下绕过黄洋界哨口,从龙潭方向突袭小井。正在小井红军医院接受治疗的130多名重伤员和部分医护人员来不及转移,不幸落入敌手,被押解到这里。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,红军战士宁死不屈。当敌人在他们的面前架起机枪的时候,这130多位红军战士十分清楚:他们的人生即将结束!

    19.jpg

           在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,要想生存其实也很简单,只要说出红军主力的去向、只要说出指挥机关的地点,就能够活命。然而,始终没有人开口,没有人说出一个字。最后,这130多名手无寸铁的红军战士被就地枪杀,其中包括一个年仅14岁的孩子!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小井村的潺潺溪水。躲在山上的百姓目睹了这一切,夜晚,他们悄悄地下了山,含着眼泪,忍着悲愤,冒着生命危险,就地掩埋了烈士的遗体。解放以后,当地政府在掩埋烈士遗体的地方,建起了我们眼前的这座红军烈士墓。

    小井红军医院

          “早在井冈山斗争时期,毛主席领导的工农红军就创建了小井红军医院。”军事科学院研究员苑洪山接受记者采访时说,“这是人民军队历史上的第一所正规医院。”1927年9月底,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革命军进行“三湾改编”,考虑到许多受伤官兵急需医治,加上部队疟疾流行,决定在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成立卫生队。卫生队刚成立时,仅有医务人员4名,看护班和担架班各10余人。到达井冈山后,1927年10月7日,工农革命军在第一团卫生队的基础上,又建立了茅坪医务所,既为军用,也供民用。1928年4月朱毛会师后,队伍不断壮大,打仗越来越频繁,伤病员数量也越来越多,又建立了大井医务所。

    20.jpg

          但是,有时伤病员会突然增至数百人,原有的茅坪、大井医务所已无法满足需求。1928年夏,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已由茅坪转向茨坪,红四军军委决定在茨坪建立红光医院,后来改名为“小井红军医院”。

           小井红军医院是一幢完全由木头架起来的两层楼房,共32间房间,约900平方米,可容纳200位伤员。由于敌军严密封锁,医生、药材和医疗器械严重缺乏,连最起码的麻醉药品、碘酒、盐水与酒精也时常供应不及,伤病员在治疗过程中要忍受极大的痛苦。尽管条件极其艰苦,但红军医院还收治了很多俘虏兵。

    21.jpg

          1929年的一天夜里,国民党军队偷袭了小井村,住在红军医院和群众家中的130多名重伤病员因来不及转移,全部英勇就义,医院也被烧毁。

          1967年,井冈山人民按历史原貌修复了小井红军医院,还将烈士们的部分遗骨从小井迁到茨坪重新安葬,并建造革命先烈纪念塔。1972年在小井原墓地建起烈士墓和烈士碑。

    22.jpg

    【联系方式】全国服务热线:4008098866,联系手机:4008098866

    【培训地址】南京市汉口路22号南大鼓楼校区


    井冈山红色教育培训基地标签:

    上一条: 没有了!
    下一条: 没有了!
    返回列表页

    Copyright © Nanjing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| 沪ICP备18004202号-21    技术支持:中国名校名企考察培训中心